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要闻

海门民生“年中考”——从“纸上承诺”到“实景幸福”,每份答卷都藏着温度

来源: 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5-08-14 字体:[ ]

年初,海门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在人大代表们的庄严票决中产生,涉及便民服务、医养一体化服务、医疗卫生提档升级、优质文体服务和消费惠民、交通安全畅行、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校园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特殊困难群体参保资助和关爱服务、普惠托育和未成年人爱心托管服务。半年多已过,民生实事“年中考”成绩如何?

织密民生保障网

家住日新社区的王女士最近心里亮堂了许多。此前,丈夫重病需要贴身照料,她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转机出现在“家门口”新建的就业服务站——凭借一手娴熟的手工编织技艺,她顺利接下家纺企业的居家加工订单,如今每月能稳稳进账近3000元。如此一来,她既能守在丈夫身边端水喂药,又有了稳定收入。这抹透着暖意的民生亮色,正是海门用社会保障兜住底线、撑起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海门始终把稳就业、保民生攥在手心,用政策的精度捂热民生的温度,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在就业创业赛道上,海门既“输血”又“造血”。上半年以来,91场招聘会热热闹闹开起来,1.78万个岗位新鲜出炉,5661名劳动者找到了心仪的工作;312万元富民创业担保贷款、206万元培训补贴精准送到创业者手中,点燃了奋斗的火花;新建的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成了困难群众的“暖心驿站”,像王女士这样通过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的困难群众已有263名;如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了常态……这一切背后,是海门用实打实行动筑牢了民生底线。

就业有支撑,保障更暖心。截至目前,全区16.94万人有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安心窝”,86.5万人被基本医疗保险稳稳“托住”,两项保险参保率超98%。这组数字背后,是“应保尽保”的承诺落地生根,是海门用制度优势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日常。

绘就城乡幸福卷

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标配”。今年以来,海门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文化惠民”,持续向民生领域“加码”,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9月,城南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聚贤校区将开门迎新,新建的校园内,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海门成功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坐拥两项“国字号”荣誉的示范区;在省级监测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达标率双100%,稳居南通第一。从“就近入学”到“优教在旁”,海门让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的阳光照亮成长之路,医疗的温度则守护着每一个生命。常乐镇的张老伯患帕金森病多年,过去每月都得让子女请假陪他往上海跑,在路上就耗费大半天。如今,区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通合作医院脑病中心”开张,上海专家定期坐诊、远程会诊随时连线,张老伯在海门就能做检查、调药方,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复诊犯愁。在脑病中心,诊室外患者排着整齐的队,上海专家拿着片子仔细分析,讲解治疗方案。今年,海门新增1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特色专科,增量南通第一。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从“就近就医”到“优质就医”,海门用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为群众的生命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当健康有了坚实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便成了人们的新追求。海门推进3家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同时加强非遗工坊与文物保护单位培育:倪琴古琴成了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颐生酒窖池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送戏150场、送展览38场、送培训3.4万人次、送书2300册”的文化惠民工程,将精神食粮源源不断送到基层,让文化自信融入城乡血脉。

海门对“一老一小”的贴心呵护,更彰显着城市温度。海门持续新增8家托育机构、480个托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56个。同时推进银发经济发展,区银发经济发展大会签下12个优质项目,累计增加近100张护理院床位。

扎牢平安防护网

围绕镇街平安法治建设“全科体检”、重点领域“专科体检”,海门建起“11+4+N”治理项目库,用精细化治理让社会更和谐,群众更舒心。泊翠澜境小区居民曾长期被物业问题困扰,街道“全科体检”工作组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后,联合住建部门、社区居委会、法律顾问、业主代表组成“治理专班”推进解决。从“被动灭火”到“主动防范”,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物业难题在“全科体检”机制下高效化解,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治理带来的舒心。

这样对民生的用心,同样体现在对违法犯罪的坚决打击上。今年以来,海门电诈案件破案数、抓获数显著上升,稳居南通第一。

而守护平安的防线,更在日常生产生活的细节中不断筑牢。海门稳步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针对燃气、电动自行车等9个行业领域开展“一件事”全链条治理。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了安全生产“防火墙”,为高质量发展稳稳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