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定扛起“挑重担、扛重责”的政治责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积极应对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着力稳主体、优服务、强信心,年度计划执行总体顺利,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深入开展产业倍增三年行动,800家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00亿元。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船舶海工产业链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入围国家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服务业加快恢复。制定“一基地三中心”总部集聚区建设方案,新招引央企二、三级公司等总部类项目10个。月度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全省第1,新增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3家、全省第1,省级领军企业2家,两业融合试点16家。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5.2万亩、单产423.5公斤、总产341万吨。179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50.9亿元,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任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培育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先进村100个。
(二)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增长动力更加稳固。有效投入量稳质升。上线运行万事好通投资合作热力图,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招商模式,开展“云洽谈”“云签约”等招商活动1500余场次。省、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并完成投资超650亿元。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开工建设。10个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合计资金41.4亿元。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围商务部第二批试点,20个试点社区新增和改造商业网点801个。开展“惠聚南通·美好生活”系列消费促进活动,举办啤酒嘉年华、汽车家电“双百惠民”、文旅乐购嘉年华等,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加快发展。外贸进出口量质同升。开展“外资外贸企业大走访”,出台稳外贸12条重点举措、跨境贸易便利化30条,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和签证金额全省第1。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新模式,举办全省首场跨境电商选品会、启用全省首家跨境电商选品中心,累计建成省级海外仓7个、占全省近1/4,雨果、炬商通、天猫进口仓等头部服务平台落户我市。
(三)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发展动能加快积蓄。科创体制日益完善。编制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五大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提升至第23位。修订“创新30条”实施细则、人才新政3.0,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创企业集群不断壮大,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达177家,新落户科创项目超700个,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占比稳定在48%以上。组织实施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9个,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16家。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率先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累计认定项目超过2000个,中天互联爱尚平台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6家。
(四)战略工程加快落地,叠加效应持续显现。交通建设取得突破。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通州湾三港池1#—3#码头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天海港码头建成投运,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过江通道提速建设,“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全省首家本土运输航空公司京东货航正式运营。宁通扩容、绕城高速、洋通二期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顺利开通运营。跨江融合不断升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年度36项重点工作和6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继续实施并完善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项目,支持沪通科技主体联合开展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超600项,占全市总数的42%。开展长三角生态环境合作,实现联合预警、应急响应一体联动。与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证照材料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互联互认互通,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签约共建一流区域医疗中心。沿海发展势头强劲。编制《南通市沿海空间布局规划》,优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向海发展格局。沿海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清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3+3+1”产业加快集聚,益海嘉里、卫华港机等项目开工建设。与盐城、连云港合力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缤纷百里”沿海特色风貌加快塑造。
(五)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万事好通”品牌彰显。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6条举措,建成“万事好通·惠企通”政策直达平台,“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不断擦亮。出台“稳增长50条”“纾困8条”“金融10条”等,全市新增退税缓税减税降费超400亿元,其中制造业留抵退税295.1亿元。“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改革全市域落地,企业“半天开办率”达90%以上、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达到98.2%。在省内率先推行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四张清单”、企业信用“云修复”“掌上办”。重点改革深入推进。“20+10”国家、省级试点改革事项和自主改革事项顺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统筹做好经济发达镇梯队建设,构建“1+7”支持政策体系,基层“三整合”改革巩固提升。开发园区区域评估线上应用平台,283个项目实现线上免费应用区域评估成果574项次。启用上市“好通”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口岸功能优化拓展,如东洋口港、启东港口岸扩大开放列入国家审理计划,“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通关业务改革积极推进,口岸进出口通关时间大幅压缩,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举办“一带一路”沙龙、越南投资交流会等活动。
(六)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再结硕果。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省警示片新披露5个问题的整改。出台“十四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累计腾退企业29家。2155项大气治理项目、412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完成603家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工作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督查激励。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成1.3万家企业评价工作,处置盘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2.9万亩。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全省第2。城乡环境美丽宜居。完成9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江海大道东延、虹桥路综合改造等项目竣工,通京大道北段快速化改造开工建设,西站大道二期高架建成通车。新改建“通小园”50余个,市区新增公园绿地60公顷。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户生活污水治理9万户,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省级绿美村庄35个。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持续推进,新增贯通里程170公里。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开展促进就业系列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10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1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提档扩面,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增至2607元/月。建成102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提供长期照护保险上门服务140.2万人次。优化调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先后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1955万元、一次性补贴2715万元。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全面完成重点人群疾病免费筛查、县际交通畅通工程等20项民生实事项目。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新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2家、示范托育机构3家,新投用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个。新增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家,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所,培育5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获省“五个一工程奖”,7件作品获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社会治理效能提升。雪亮工程通过全国重点支持城市验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关经验全国推广。完成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三期项目建设,平台日均数据交换量达6亿条。扎实推进危化品、城镇燃气等集中治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35.6%。“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有效开展,打击养老诈骗、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等深入实施。
总的看,南通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宏观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预期偏弱,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草案)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保稳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夯实稳增长基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全市招商政策和要素资源,完善专业招商、以商引商、资本招商等方式,赴上海、苏南、深圳等地开展系列投资促进活动。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全过程服务和要素保障,高质量谋划编排并组织实施省、市重大项目,力争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700亿元。营造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的良好氛围,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加快“四大商圈、两大集群”、开发区通城活力新中心等建设,围绕南大街、北大街、南通创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11个特色鲜明的城市核心商圈,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举办广电车展等10大特色展会,擦亮“惠聚南通·美好生活”促消费品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1521”大企业培育、小微企业列规增收等工作,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持续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工作,健全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增强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南通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更大力度推动企业上市。
(二)扎实推进产业倍增,持续壮大实体经济。巩固制造业根基作用。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全市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8900亿元。依托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力争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繁荣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外包、数字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南通中心、总部中心、金融商务中心等。着力提升主体能级,梯次培育一批有技术、上规模、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数字核心产业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数字经济发展七大行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争创“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加快建筑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大力推广二级节点接入,新培育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和产品深加工、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构建完善国家、省、市三级“1+6+8”现代农业园区体系,拓展延伸产业链。
(三)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塑造新发展优势。强化产业创新应用。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建强五级梯次培育库。制订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攻关,着力破除“卡脖子”技术堵点。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力争再引进1~2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向优势产业拓展布局。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1+12+20”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江海英才创业周”等系列活动,更高标准组织“通创荟”科创大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品牌影响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持续优化和落实人才新政,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双招双引”联动机制,更大力度集聚人才。支持在通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与全市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力争全年评选认定10个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和专业。
(四)推动战略任务落实,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稳步推进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通州湾主体港区2+1码头等工程建设,推进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工程等内河通达工程,实现洋吕铁路年底前通车。加快张靖皋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南通段建设,持续推进宁通扩容、绕城高速、洋通二期建设。更深层次推动跨江融合。全面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生活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企业总部南通基地招引、南通机场航空货运发展、南通港国际货运发展等五大行动计划,拓展全领域融合空间。全面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ICT(内陆集装箱枢纽)海关监管场所,力争实现与上海港FOB(装运港船上交货价)、CIF(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同港互认,推进吕四起步港区运营壮大。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共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推进破旧片区城市更新,开展一批“微改造”项目,着力解决老旧小区供水供气、雨污分流等问题,促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适时启动青年路、北大街、跃龙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畅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等,建设一批景观节点、小游园、滨水空间。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出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编排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实施一批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工程,推动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积极创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提质。培育提升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先进村100个,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擦亮营商环境品牌。积极推进《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以法治化手段助力营商环境提升。深入实施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施工许可一证办理等先行改革,打造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南通模式”。持续丰富“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一体推动“跨省通办”“省内通办”“通城通办”事项再扩围、效率再提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点改革任务,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各类开发园区聚焦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发展能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资企业“一网通办”,着力稳定外商投资预期、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推动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完善重点外贸企业运行监测和挂钩联系机制,综合运用稳外贸政策工具,帮助企业拓市场、争订单。高水平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
(七)持续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销号,适时开展“回头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臭氧污染整治,编排实施1400个VOCs治理项目,开展23个重点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联控,将生态空间管控“一张图”纳入国土空间、智慧城市管理等平台。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全年完成植树造林6500亩,推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基本贯通。支持各地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逐步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开展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切实降低污染排放水平,推广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优化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推进全域创建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深化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繁荣江海特色文化。举办“全民文化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线上演出100场。高标准举办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新增4A景区2家、省旅游休闲街区2个,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全面落实“乙类乙管”方案。推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重点任务落实,提升市县镇三级指挥中心实战实用功能。围绕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海洋渔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增强应急救灾保障能力。
备注:此文为《关于南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