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81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外贸进出口总额1998.5亿元、增长15.7%,其中出口总额1332.2亿元、增长19.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3万人;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领先。
一是有效需求不断扩大,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消费潜力深度挖掘。制定出台南通市扩消费行动方案,举办“五五乐购季”等品牌活动,上线“南通好玩·南通好物”全域消费地图,获批4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商圈。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拉动各类消费83亿元。出台“通九条”房地产新政,发放房票2589张、消化商品房2599套。项目建设加力提效。上半年全市新签约并注册重点项目337个,其中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63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4个。新开工省重大项目34个、市重大项目179个。外贸外资增长较快。出台稳外贸稳就业拓市场“10条”,举办“南通名品海外行”系列展会活动4场,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78.8%,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
二是产创融合深入推进,产业根基持续夯实。创新动力不断积蓄。新招引认定高成长型科创项目234个。发布AI人才“通8条”、归国人才“通9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193件、有效发明专利量5.7万件。实数融合全面深化。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成立南通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产业质效持续提升。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增长6.4%。新招引营收超千万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38个,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6%。政策资金高效利用。上半年全市27个“两重”项目获批国债资金15.2亿元,9个“两新”项目获批国债资金3亿元,发行专项债项目40个、金额65.6亿元。
三是跨江向海双向发力,战略任务稳步实施。跨江融合加快推动。与上海市普陀区签订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创新备忘录和合作框架协议。南通港吕四港区与上海洋山港实现联动接卸。向海发展蹄疾步稳。市海洋发展局挂牌成立。举办海洋专题招商活动30余场,全市在推涉海重点产业项目125个、总投资近2500亿元。“南通好通”优势放大。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7.9亿元。苏通二通道、北沿江高铁、海太隧道、张靖皋大桥建设有序推进。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四是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增颜提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制定实施第二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启动3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261.5公里、供水管网71.3公里。南川园片区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城乡融合纵深发展。制定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通州区平潮镇、海门区包场镇顺利通过省经济发达镇评估验收。乡村振兴有力推进。新建改造、整改提升农村户厕2.9万座,完成农村公路新一轮提升改造97公里、危桥改造32座。实施市级种业振兴项目6个。
五是改革任务有序落实,开放发展能力增强。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深化国企改革,上半年全市国有资产盘活率达87.1%。优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机制改革,收储总量指标65笔,支持130个优质项目落地建设。新获批2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发布“万事好通”4.0政策举措,上半年全市减税降费104.5亿元。承接个转企“一件事”省级试点,上半年“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件量超74万。南通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建成上线。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吕四港作业区东港池重装码头正式对外开放。往返东京成田的全货机航线正式开通运行,兴东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完成工程竣工验收。
六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动能加速释放。污染防治持续攻坚。实施臭氧治理工程项目349个,完成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160个,55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6.4%,长江干流水质保持稳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新增265.4万千瓦,总容量达1664.6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比重67.5%,如东国华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投入运营。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环境治理修复亮点纷呈。完成船舶、化工等行业41家重点企业整治提升。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改革,6件“两证审批合一”事项顺利办结。江豚频繁亮相长江南通段,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七是惠民举措落地落细,民生保障见实见效。民生福祉更加殷实。31个城市社区助餐点完成改造,14个“家门口”标准化就业服务站建设落地、累计帮扶3526名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至885元。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全市295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护理型床位占比超80%。市属公立医院门急诊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六连冠”,新获评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文明单位各16个。新增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个。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上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14.3%。矛盾纠纷化解率82.5%。
总体看,上半年各项重点任务进展基本顺利,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有效投入还需加大,消费需求仍待激发,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弱项。对此,我们将保持清醒认识,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改进。
二、下半年工作举措
一是着力提振内外需求,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举办2025“好家纺·南通造”等品牌IP活动,加速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做大“赛事经济”等新消费规模。加快推进23个改善型住宅项目,大力推广“房票安置”“以旧换新”。全力稳住外贸市场。持续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市场采购+海外仓”,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加快将外贸集团打造成高能级综合性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力争建成3家市级外贸示范集聚区。办好第四届跨境电商选品会,开展南通名品海外行等活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务实开展“万企大走访”活动,做好清偿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升级“万事好通·惠企通”平台,优化一图读懂、一键申报等功能,推动政策简申速兑。
二是聚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全面提升招引质效。聚焦科技、海洋、服务业、现代农业等10大领域,办好南通投资大会、“跨国公司对话南通”等系列活动,全年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不少于450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不少于100个。攻坚突破重大项目。确保省重大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市重大项目100%开工,全年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1100亿元。加大土地、环评、用能等保障力度,全力实现海门嘉吉粮油等项目早开工、中石油蓝海新材料等项目快建设。推动投资稳步回升。紧盯国家政策动向,围绕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领域,前瞻性谋划储备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民间投资占比。
三是加快做强科创引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力争年内新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80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以上。推动科研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产业化发展,力争全年新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25家、新增产学研项目1800个。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办好南通江海博览会,组织“好装备·南通造”供需对接活动,推进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力争全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3万亿元。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力争全年新招引营收超千万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超50个。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和集聚区。
四是稳步推动跨江向海,巩固拓展区域协同。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方案尽快报批。力争全年新落地拨投结合项目5个、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家。加快建设东南大学南通校区。高效推进向海发展。推动中石油蓝海新材料等涉海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转化,力争全年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培育海洋特色园区10家以上。组织开展海洋季系列活动,力争年内新招引涉海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增涉海人才2000人。持续强化枢纽建设。推动张靖皋、海太、北沿江、苏通二通道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通沪高速尽快开工。推动东灶新河航道、新江海河航道工程年内建成。
五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力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确保年底完成3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危旧住宅片区治理工作。加快推进“7+N”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力争全年新建改造市政燃气管道100公里、供排水管道150公里。全年新增“乐享园林”活力空间3处、“通小园”15个。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出台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海安、启东实施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改革。加快和美乡村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任务,推动84个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农事)建设,力争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806.9万亩、产量343.1万吨。年内完成100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建设、40座危桥改造。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厚植营商环境沃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加快实施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验项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打造营商环境高地。落实“万事好通”4.0举措,深入实施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努力实现“一网申请、一次提交”。提升开放发展水平。融合对接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优化电子口岸平台。力争通州湾12个泊位年底前达到开放验收要求。加快谋划中日、中德合作园区建设。以船舶试航作业一程式服务制度创新为示范,探索更多制度型开放举措。
七是加力推动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抢抓绿电直连发展政策机遇,强化供需匹配,积极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加速推动如东国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及近海145万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市级能碳管理平台。促进全面绿色转型。深化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探索“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应用场景。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动臭氧、PM2.5协同治理,保持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深入实施汛期水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省定目标。
八是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做好稳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支持计划,力争年内建成2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持续推进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加紧落实富民增收重点任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全年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新增社区助餐点60个,建成省(市)级社区普惠托育点7个、新增普惠托位4000个。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进治本攻坚年度重点任务以及“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通报、协同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