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来源: 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5-02-08 18:03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各项决策部署,加力推进“三三四”工作机制,推动经济“高开稳走全年进”。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万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7.5亿元、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3949.9亿元、增长12.9%,出口总额2608.2亿元、增长1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领先。

一是抢抓政策落地落实,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政策支持更加有力。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资金47.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152.1亿元。出台“服务业稳增长6条”“通房10条”等新政策措施,市级兑现惠企政策资金19.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退税超150亿元。新增“四上”企业超2298家、经营主体11.04万户。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超55%。服务业运行持续回升,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6.3%。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长3.6%。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7%。需求动力协同拉动。工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举办“江海有情、南通有请”系列活动,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90个,南通名品馆、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新消费载体开业运营。船舶海工等产品出口增多,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超50%。

二是攻坚突破重大项目,发展动力不断积蓄。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实施携手央国企再出发伙伴计划,举办跨国公司总部对接会等活动,全市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和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57个。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出台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实施方案,建立实施市领导挂钩百亿级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通富通达、华峰瑞讯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38个省重大项目和217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7.4亿元。超5亿元工业项目新开工254个、新竣工195个。项目达产形成增量。超5亿元工业项目转化达产106个,较上年增加39个。转化达产工业项目合计净增销售148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出总量9%。近三年认定的科创项目有296个转为高企。

三是持续集聚创新动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东南大学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预研项目落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签约落户。招引科创项目1620个,净增高企702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制造强市加快建设。制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好装备·南通造”供需对接活动20余场。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新认定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个。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4300个,新增省智能车间95家、智能工厂17家。服务业提质发展。出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超400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全市基金集群总规模超1200亿元。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四是谋划战略任务抓手,跨江向海纵深拓展。跨江融合全域推进。编制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方案。与上海签订商务、交通、港口领域战略合作协议,新签约注册来自上海、苏南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40个,建成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创新联合体。向海发展全面提速。承办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向海十二条”等海洋强市政策举措,打造“322X”海洋产业体系。建成1个国家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省级联盟。南通好通优势放大。获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北沿江、张靖皋、苏通二等过江通道加快建设。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宁通高速扩容项目建成通车。通吕运河大洋港短支进港航道建成通航,上海港空箱调运南通分中心成立,南通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4亿吨。兴东机场旅客吞吐量超400万人次。

五是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内生动力持续释放。重点领域深化改革。301项改革任务有序实施。出台支持南通开发区做大做强专项政策,推动南通创新区、开发区协同发展。完成外贸集团组建、文旅集团重组。全面完成全市国有资产清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全面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建成“企业码”应用场景。制定省内首个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核指引地方标准。推广使用信用承诺替代保证金,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超200亿元。对外开放功能拓展。开行中国—阿富汗(海安—海拉顿)直达货运班列,开通仁川国际全货机航班。吕四港作业区东港池重装码头和洋口港液体化工码头、通用码头等对外开放通过省级验收,兴东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完成基建工作。

六是城乡一体融合并进,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完成4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316公里、供水管网200公里、污水管网61公里。建成30个“通小园”。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新增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家。新建(改造)城市公厕100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682个。深南路大桥、太平路大桥、东方大道南延等项目建成。农业综合产能提升。新增1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4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分中心全部挂牌。生猪、稻米特色产业入选省级农业全产业重点链条,如东狼山鸡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0万亩,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高分通过中期评估。改造农村户厕9.9万座,建设村内道路256.2公里。改造农村垃圾中转站14座,新建(规范)垃圾分类亭1355个。

七是稳步改善生态环境,绿色势能加快转化。污染防治加力攻坚。完成1639个污染防治项目,淘汰国Ⅲ、国Ⅳ标准柴油货车3224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全省前列。新增区域治水覆盖面积1000km2,建设幸福河湖1100条(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8.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态治理扎实推进。制定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项地方性法规。对444个陆域、132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分区管控。“一企一策”推进146家企业减污降碳。全市生物记录物种达3983种、丰富度全省领先。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碳达峰“六大行动”。洋口港经开区等4家单位入选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分领域建设(近)零碳试点。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399.2万千瓦、占全部装机总量64.5%。

八是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实事年度任务顺利完成。新建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0个。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7.6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超过90%。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至855元。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9所。通大附院东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大楼投入使用。高标准优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超过50%。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实施市域“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苏服办·南通”上线政务服务超1000项、公共服务超400项,注册用户达510万人。全省首创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预警中台等实现统一受理,“一站式”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入选全国城镇房屋定期体检制度试点城市。开展重点领域“一件事”全链条安全治理,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2929个,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2%、14.3%。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计划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三、实施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

一是全力挖掘内需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加力激活消费市场。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促消费系列活动,丰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品类,持续擦亮南通好玩城市名片。推行房票跨区域安置,运营好“房产超市”。稳步扩大有效投资。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壮大民间投资规模。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保持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在50%左右。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全力稳住利用外资规模。着力提振企业信心。适时修订全市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推行“简申快享”“免申即享”兑现方式,提高政策兑现时效。开展“千企海外拓市场”“万企大走访”,引导企业深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二是持续开展招大引强,加快项目达产达效。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开展产业链、资本、海洋等领域专题招商,深度对接“四所五行”等重点招商合作伙伴,办好“投资南通·共创未来”海外行、“投资南通·跨国公司对话”系列活动,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450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0个。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支持领域,宽口径储备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要社会事业等项目。推动项目早开快建。优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省(市)重大项目、“两重”“两新”项目逐一建档,“一项目一专班”推进通州湾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金光二期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省市重大项目投资超1100亿元。

三是积极培育创新动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科创强劲引擎。加快筹建紫琅光电实验室,建设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预研项目。支持成立实体型创新联合体,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招引科创项目180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0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000件以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3500个以上,新增智能车间(工厂)100家以上。开展产品供需对接会,持续擦亮“好装备·南通造”品牌。深化“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培优做强现代服务业聚力发展科技、软信、绿色服务等技术引领型和物流、金融、人力资源、高端专业服务等要素支撑型行业,新招引营收超千万生产性服务业项目50个,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0家。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拓展市政、交通、港口等高附加值领域。深化与重点央国企战略合作,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保障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稳妥化解经营风险。

四是推动全域跨江向海,聚力深化江海联动。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推进重点涉海项目建设,做大涉海地标产业规模,做强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两大支撑性产业,做精海洋渔业、海洋文旅两大提升型产业,培育海洋特色园区10家以上。共推长江口区域发展。推动协同区建设方案尽早获批,跨江联动发展船舶海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探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创新、商务、港航、金融等领域战略合作。稳步推进南通新机场建设。畅联江海通道。深入实施“水运江苏”南通方案,推动小庙洪上延航道、通海港区三期码头等工程建设。开通运营通海港区专线。深化与大型港口、航运、铁路等集团合作,争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五是深入落实改革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力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和存量资金,上半年全市国有资产盘活率达80%。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万事好通”4.0版政策举措。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推行扫码入企。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惠企通平台3.0,推动政策实现精准推送、高效匹配。增强制度型开放能力。推进通州湾、洋口港、启东港口岸扩大开放配套设施、拟开放码头建设和验收,争取洋口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获批。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六是统筹抓好城乡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耕细作城市运营服务。编制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改造老旧小区33个,新改建15处“通小园”口袋公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慢行交通“三网”融合。实施“南通有戏”艺术精品引进工程。新增市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5个。强化特色功能区建设。细化落实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开发区,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经济发达镇、重点中心镇等特色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种业建设提升等三年行动。完成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任务,稳定粮食、蔬菜、生猪等产能。持续改善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村危桥40座、农村户厕不少于2.5万座,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00公里。

七是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建设美丽南通。扎实推进降碳减污。统筹臭氧、PM2.5专项整治,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211个,持续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落实全面推进美丽南通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体系。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统筹推进长江禁渔、岸线整治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深入推进(近)零碳试点工作。推动园区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培育一批(近)零碳产业园区、制造业工厂。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及氢能等清洁能源,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

八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推进民生实事。有序实施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新建20个就业服务站,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持续实施富民增收行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公共服务提质。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深化“双减”试点,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拓展“医路沪通”行动,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增省(市)社区普惠托育点7家,新建改造普惠托位4000个。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服务体系。落实社会救助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达100%。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水平。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信访事件、一般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风险源头治理,确保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