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 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2-06-01 15:09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谋篇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十四五”开局起步顺利。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6.9亿元、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2亿元、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5.5亿元、增长16.8%;外贸进出口总额3405.8亿元、增长29.7%,其中出口总额2263.4亿元、增长26.3%;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增长1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289元和29134元,增长9.2%和11.4%;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上年度人代会确定的28项33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中有31个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含预计达到目标,详见附件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预期1个百分点,未能达到目标,主要是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约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0.03个百分点,主要是全省整体增速放缓,仅提升0.02个百分点。我市虽未达年度目标,但提升了0.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0.04个百分点。

全年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提质,增长基础持续加固。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6.8%、全省第二。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深化船舶海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五大重点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5家,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好于全省,工业应税销售超1.3万亿元。建筑业站上新台阶。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企业24家,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新获鲁班奖6项。服务业稳中有进。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3.9%,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全省第三。集装箱公铁联运量增长9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5.4%、16.3%,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0.2%。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开展“169”扩消费行动、首届“双12南通购物节”等活动,推动消费需求释放,促进消费升级,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6%。成功举办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长三角千车万人畅游南通”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重大项目推进有力。省级重大项目数量全省第三、建设进度全省领先,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800亿元。建立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制度,出台引进央企总部政策,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高端纺织博览会、通州湾上海投资恳谈会等活动。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1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09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4个。

二是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强化创新要素供给,加快提升产业质效,加速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召开创新发展大会,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组建市县科创委、实体化运作科创办,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成立科创投资集团和创新发展基金,科创基础进一步夯实。出台“创新30条”,打造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积分管理平台,新认定科创项目246个,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308项。双创主体持续壮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列第23位,较上年前移3位。全市高新区排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2370家。新增入选省“双创人才”71人、“双创团队”7个,连续6年全省第二。5家单位获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省第一。创成省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实现零突破。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20家,总数全省第三。中天科技获评国家两业融合试点。科创能力不断增强。启动首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8%。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数全省第二。新增发明专利授权6506件,增长167%、增幅全省第一。建成运行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产创融合纵深推进。建立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议制度,新增上市公司11家,创历史新高。开展“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聚焦化工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成套设备等优势产业链,着力培育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全年新建5G基站6580座,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注册企业11569家、标识注册量近60亿,纺织行业二级节点建成开通。

三是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门户建设成效明显。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交通、产业、科技等全域协同,全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跨江融合深入推进。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南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23个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约共建张謇企业家学院。沪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与上海仁济医院共建第一人民医院新院。新增沪通产业合作项目92个。向海发展全面起势。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快推进,起步港区开港运营,中天海港码头投产,三夹沙南航道、小庙洪上延航道一期工程等建成通航,通州湾新出海口一期通道建成通车,洋吕铁路、主体港区“2+1”码头等开工建设,网仓洪航道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通海港区至通州湾一期铁路等集疏运项目有序推进。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持续抓好长江南通段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成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10个特色示范段初见成效,贯通里程达115公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获国家长江办肯定。综合枢纽加速构建。交通建设投资超230亿元,规模跃居全省第二。张靖皋长江大桥大临开工,绕城高速、宁通高速扩容、洋通高速二期开工建设。

四是重点改革走深走实,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协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不断增强市场活力,稳定市场信心。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在全省率先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链赋权改革,实现“园内事园内办”。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企业开办时间最快缩短至0.5个工作日。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1万户,其中新登记法人主体5.3万户,增长41.9%。“拿地即开工”南通模式有序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取得突破。建立“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实现“一个平台管监管、一个号码管受理、一个App管服务、一个网格管治理”,获中央依治办全国通报表扬。新增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4个,“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国推广。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组建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培训班160期次,培训学员累计1.4万人次。“张謇论坛”成功举办。探索建立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监测体系和问效机制。全面推进涉企柔性执法,探索全领域推行涉企免罚轻罚清单。政务服务数字化加快转型,建成三级“互联网+监管”体系,率先打造“8+N”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全国招标投标改革创新现场会在通召开。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外贸增势良好,全年进出口总额历史性突破3400亿元。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海关项下跨境电商进口额翻三番。实际使用外资创历史新高、规模全省第四,新签约并注册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8个。通州湾港区口岸开放获批,7个园区获批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3项国家级外贸新业态试点发展态势良好。

五是城乡建设整体推进,美丽南通底色更靓。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重构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推动城乡双向融合发展。城市面貌持续提升。完成9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4.6万户。新开工安置房超3万套,重点片区突破性实现“房等人”。建成新港闸路、梅观路等沿河沿路绿廊。打造河道公园、品质游园及口袋公园36座,新增绿地100公顷。理顺濠河景区管理机制,环西文化广场景观提升基本完成。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地铁1、2号线一期建设稳步推进。快速路网互联环通,江海大道东延实现全线通车,虹桥路综合改造具备通车条件,通京大道北段快速化改造、西站大道等工程加快前期工作。上线运行“智泊南通”,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种植面积804.2万亩、总产68亿斤,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超68%。全面完成储备粮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各50个。依托“7+2”农业产业联盟,集约集群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01家,建设“强村加油站”1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新增美丽宜居村庄49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累计获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入,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8.2%、全省第一。河长制工作纵深推进,区域治水覆盖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打造100平方公里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94.5%,主要入江入海河流断面平均水质消除劣Ⅴ类。新增造林绿化6659亩、省级绿美村庄28个,完成湿地修复4239亩。五山及滨江地区生态修复获评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双碳”工作稳步推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推进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精准管控低效用能,利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分类别评价,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亚洲最大的如东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六个县(市、区)全部入选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六是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吸引力再上新台阶,城市人口实现净流入。疫情防控持续巩固。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持续压实“四方责任”,全力推进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4万人,新增首次来通就业9.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三,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全市城乡低保月度保障标准提高至750元。创新推出“医保南通保”,首年参保63.2万人。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通大附院新院区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新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71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1家,居全省前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险全国试点,打造“康养通城”老年服务品牌,公共服务质量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测评结果位居全国第四。新建普惠托育机构13家,探索形成“1+N”普惠托育模式。“双减”全国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普通高中资源新增供给水平全省第一,“新高考”成绩全省领先,主城区一体化办学开局良好,净增各类学校27所,新增学位2.7万个。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建成运营南通大剧院、美术馆、群英馆等,新编话剧《张謇传》成功首演,《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获省政府文华大奖。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域治理效能提升。三级指挥中心高效运行,“五个一”市域治理模式入围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创建高标准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环境污染等突出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5%、45.6%。

总的看,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增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推动绿色发展任重道远,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省委要求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准确把握中央政策蕴藏的空间和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具体到我市,虽然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随着重大区域战略深入推进,我市战略加持力度不减,总体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有利条件大于困难不足,发展优势大于短板弱项。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全市上下要坚定扛起使命担当,把握大局大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放大江海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统筹推进“一枢纽五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2022年计划共安排指标28项(详见附件2),其中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00家,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目标安排主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等各方面的“进”。二是注重与市党代会、“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衔接,将五年目标细化至年度。三是扛起使命担当,发挥支点作用,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为全省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工作,整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抢抓叠加机遇,扛起光荣使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市党代会和全委会任务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江海联动、陆海统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营商环境优化、绿色发展等工作,以有效投入催生高质量产出,加快建设“北上海”“新苏南”,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激发持续增长新动力

强化项目为王导向。以招商引资突破年为抓手,聚焦5大重点产业集群、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内外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重大制造业与专精特新并重,丰富南通“万事好通”投资热力图,推进中介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和以商引商,确保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超5亿元项目400个以上。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季度观摩、领导挂钩、会办协调、考核评估等机制,全力破解项目投产遇到的难点、堵点,推进桐昆聚酯一体化、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新增长点。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交通、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投资。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

做强做优现代制造业。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链,深化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培育壮大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形成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联动发展格局。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建设,力争新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持续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新增销售超百亿企业2家。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信创产业园建设,强化数据开放应用、集成服务、安全运行。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赋能,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000个,新增智能车间(工厂)60家,争创省级以上装备类专项4个。新增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家,建成建筑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1.8万家,企业上云数达3万家。加大5G应用推广力度,建设5G基站5600个,新签约5G项目300个,年内基本实现5G网络市域全覆盖。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大力繁荣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八大重点行业,做好央企总部招引,加快推进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园、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化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领军企业培育库,打造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以两业融合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两业融合标杆企业。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做优做强市级核心商圈,依托丁古角、寺街等打造商文旅结合的特色街区,树优“惠聚南通·美好生活”消费品牌。全面启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办好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推动狼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坚持“房住不炒”总要求,严格执行地价房价“双控”机制,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引领发展新动能

优化科创资源配置。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健全科技创新双月例会等工作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构建全市域科技创新网络。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健全财政投入配置机制,持续推动科创集团做大做强、创新母基金做实做优,打造全要素科技评价体系。加快沿江科创带建设,力争成为全省首个省级以上示范试点。全方位开展跨江科技合作,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沪通产业创新示范区。深化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净增高企数40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突破4500家,力争新落户“四有”型科创项目600个以上。强化南通创新区核心引领和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快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领军企业研发机构转型,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建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第二批“揭榜挂帅”,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0项,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1000项以上。构建全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1300项,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0亿元。推进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打造都市农业科创中心。

营造一流创新氛围。组织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推动形成全域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打造南通科技大市场。系统化发展科技金融,放大创新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作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放大“人才新政3.0”效应,大力推进“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新增省“双创”人才50名以上。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深化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建设筹集人才公寓6850套。完善全市域、全链条、全周期创业孵化网络,组织江海英才创业周、“通创荟”等活动,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20家以上。

(三)纵深推进改革攻坚,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打造“万事好通”品牌。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66条,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1+N”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全面实现“一口受理、一窗通办、集成服务”,深化全域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一址多照”、工位注册等改革。实行项目审批“前延”服务,将“拿地即开工”向更多领域推行。打造“长三角+”通办模式,一体推进“通城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丰富法人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标准化+一件事”场景,总数突破100件。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清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涉及市场主体的地方性制度规则,推进公平竞争审查重点领域全覆盖、审查标准清单化,保障竞争依法平等、公平公正。加快国企改革步伐,着力破解重点难点事项。持续深化开发园区改革,进一步完善南通高新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等省级以上园区体制机制,稳妥推进“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和“去行政化”改革,推动园区聚焦主责主业,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提升开发园区能级。巩固基层“三整合”改革成果,支持经济发达镇继续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助企对接资本市场,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0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扩大“小微贷”“江海贷”等规模,推动信贷资金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发挥张謇企业家学院和“1+3”特色展示区等作用,办好张謇论坛、企业家日等,引导企业家以张謇为楷模,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民企保护,统筹推进民营企业诉求直通车服务、优化免罚轻罚清单、“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等。精准落实好中央、省各项涉企扶持政策,做好新的减税降费。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探索多种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四)充分发挥支点作用,厚植双向开放新优势

加快新出海口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加快实施我市行动计划,推动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尽快获批,加快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推进通州湾起步港区实现正常运营,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加快建设通州湾主体港区“2+1”码头、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一期,建设洋吕铁路、内河航道等,推进沿海深水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打造空铁枢纽,尽快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南通段,推动南通新机场加快报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打造长三角临港产业新空间,重点培育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清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3+3+1”产业集群,力争新落户超20亿元项目30个以上。倾力打造滨海港城,加快建设海上城市客厅相关基础设施,做强洋口、吕四两大组团配套服务功能。

更大格局推动跨江融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安排重点交通项目87个,计划完成投资316亿元,全面开工张靖皋长江大桥,推进海太通道开工建设,加快苏通二通道、通苏嘉甬铁路、如通苏湖铁路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南通绕城高速、宁通高速扩容等建设。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动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与上海、苏南协同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物联网、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领域共建产业合作联盟,实现协同互补、合作共赢。深化园区共建,推动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业合作园区、海安-昆山台商合作园区等加快落地,促进市北高新等共建园区能级提升。依托苏锡通园区加快建设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与在沪高校院所务实性合作。

积极服务融入“双循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为契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用好用足降税、原产地累计规则和国家稳外贸政策红利,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公共海外仓布局,打造“南通名品海外行”品牌。持续放大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平台优势,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经验。放大综保区功能优势,提升竞争力和贡献度。全力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0个,做优中奥苏通生态园等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新增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办好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发展论坛,加强与沿江沿海重点城市合作。推动通海物流园区、横港沙粮食物流产业园研究建设,培育壮大本土海运、现代物流以及相关服务业。

(五)统筹抓好城乡建设,彰显江海特色新面貌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试点项目改造,开展新一轮改造项目研究。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93个552万平方米改造任务。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探索建设标准和政策机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出台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推进海港引河绿廊等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街边游园等,不断增加城市绿量。持续提升濠河景区品质。聚焦任港湾、滨江等重点片区建设,抓好西南营、濠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启动新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四分类”体系。持续加强停车秩序管理,新增泊位供给1.5万个。加快李港水厂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供水能力。

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围绕“一枢纽五城市”定位,开展新一轮市区版块控制性详规修编、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以及年度重要枢纽节点和重要通道研究。开通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稳步推进2号线建设,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上盖人居样板工程。立足城市组团通联需求,全面开工西站大道(二期),推进通京大道北段快速化改造,开展县际断头路改造。加快推进县域重点镇、中心镇、特色小镇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争创省级建设试点和示范项目。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40.7万亩,打造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毫不放松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生产。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和“7+2”农业产业联盟,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打响“江风海韵”品牌。发挥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全域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培育特色田园乡村8个以上,两年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150个。聚焦厕所革命、分散农户污水治理等,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动农村改革,推进启东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全面推进“政经分离”改革。

(六)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塑造美丽南通新品牌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强“三线一单”成果运用和动态更新,严格执行“五位一体”环境准入机制和“五个一律不批”政策。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进化工、船舶等重点产业绿色升级,开展工业炉窑等VOCs深度治理,加快淘汰高排放移动车船,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深化河长制,加快建设现代水网,一体化推进区域治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区域治水覆盖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全面完成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启动重点断面水污染物监测溯源,持续开展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省考以上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健全危废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补齐危废处置能力结构性短板。

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巩固提升长江大保护成效,全力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新披露问题,放大滨江生态修复示范效应,加快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新增贯通里程170公里。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常态化抓好长江禁采工作,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更高起点做大做强保留化工园区。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开展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各地争创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探索碳达峰实现路径,全方位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建立存量“两高”项目清单。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评价,持续提高亩均产出和能源利用效率。培育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大力推进节能增效,引导高耗能行业加强节能减排、工艺升级,逐步淘汰低效产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和LNG等清洁能源发展,加快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全力创建节约型机关。

(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全力稳定就业富民增收。大力实施人口集聚工程,全市常住人口净流入6万人以上。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持续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继续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吸引首次来通就业8.5万人以上。精准实施参保扩面,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7万人以上、职工医保参保5万人以上。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深化完善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持续巩固医保南通保成效。积极推进“慈善之城”建设,加快形成“大慈善”格局。加强市场稳价保供,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平稳。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编制“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深化链式养老服务模式,争创全国积极应对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和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新开工安置房3万套以上,规范发展公租房,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等多种保障模式。深化“双减”试点,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域创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持续推进普通高中资源建设。支持在通高校建设发展,加大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力度。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干预机制。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加快通大附院新院区建设,启动市中医院迁建改造工程。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国家试点,实现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

加快构筑江海文化高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群,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大力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典型。紧扣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江海特色文艺精品。深化诚信南通、书香南通建设。共建共享文化资源,用好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等,擦亮“文博之乡”“话剧之乡”“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名片。提档升级唐闸古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入推进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精心备战省运会,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

(八)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安全发展新标杆

着力防范重大系统风险。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全面排查治理城市安全风险,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坚决打赢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战,扎实推进“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并妥善处置企业资金链风险,全面加强非法集资风险源头防控,守护好人民群众“钱袋子”。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建设韧性城市。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统筹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强化能源保供能力。

持续增强市域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智慧治理”试点,建好市域治理指挥中心二期,设立三级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全要素网格体系,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建设“首创必成”。持续深化“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模式,落地落实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打造改革示范样板。强化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启动美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通。构建“大平安”建设机制,持续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加快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高标准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及“回头看”。开展“清朗2022”系列专项行动,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有序。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法治政府、平安法治乡镇等系列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打造“法韵南通”品牌。

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和监督下,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以更多生动实践和过硬成果献礼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