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 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2-07-29 14:22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疫情影响,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在市人大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倍增、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一枢纽五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尽管受到了疫情直接影响,但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创新思路举措应对两难多难问题,在较短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尽最大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用更多务实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应对了挑战,经济社会保持稳定,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基本顺利,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大局总体平稳。疫情防控坚决有力。面对突发疫情,全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全面构筑群防群控防线,细化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打赢了疫情防控攻坚战。积极支持上海疫情防控,统筹床上用品2.9万套、医务人员510名支援方舱医院建设,保供农副产品、医疗物资等超7600吨。复工复产快速有序。在疫情防控最吃紧阶段,“一企一策”帮助434家企业连续生产,主城区解封3天内工业企业复工率超90%。成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协调受阻事项超400件。动态调整交通查验措施,迅速恢复运输效率,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纾困政策精准落实。全面落实国家、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产业发展50条”“稳增长50条”“纾困8条”,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268.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8万余户。“惠企通”政策直达平台基本建成,政策兑现效率进一步提升。开展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千方百计优服务、解难题、促发展。落实国有经营性房产房租减免政策,其中市区减免超2.1亿元,惠及企业7508家。加大出租车、养老、住宿、建筑、旅游等困难行业定向支持力度。金融要素保障有力。制定实施“金融10条”,为3.6万余家企业办理延期、展期、无还本续贷、转贷超13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627.5亿元、同比多增148.8亿元,制造业贷款增量创十年新高。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扩面增效,在线融资额全省第二。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35个基点。

二是抓紧盯牢重大项目,经济恢复性发展势头良好。招商引资突破年深入实施。完善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制度,上线运行万事好通投资合作热力图,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招商模式,举办深圳、苏南系列投资促进活动1600余场次,洽谈推进项目4030余个(次),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206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59个、科创项目288个,懋略锂电池、高德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省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30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数量居全省前列。深化会办协调、观摩点评、考核评估等机制,20个计划新开工省级重大项目已开工15个, 22个在建省级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7%;143个计划新开工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60%,累计完成投资27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3%。星源材质、金鹰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倍增行动有力推进。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8%、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出台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入选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注册企业6811家,中天互联科技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企业入围“第三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实施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召开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动员大会,推动建设“四大商圈、两大集群”,3家集聚区入选首批省级示范,新增15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1%、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工业企业生产恢复较好,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2.6%、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工业开票销售增长6.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开票销售增长47.3%、全省第一。6月当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0.4%、增速全省第三。开展“夏季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生活服务消费加快回补,住宿餐饮业稳步恢复,6月当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5月回升8.6个百分点。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2条措施,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得到释放,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逐步回升。

三是坚决守牢安全底线,民生事业保障有力。积极应对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稳步推进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积极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非法金融源头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立案下降31.7%,突出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大平安”格局加速构筑。稳岗增收统筹推进。出台应对疫情稳就业10条举措,减轻企业失业保险负担5.9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47亿元,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84场次,提供岗位29.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动新一轮富民增收,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月780元/人,优化调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惠及15.5万困难群体。做好特殊群体救助保障,发放救助保障金超6.5亿元。启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养老服务保障持续拓面、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全市域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通大附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大楼项目等稳步推进,创建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21所,“双减”试点成效不断巩固,高考质量再上新台阶。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通剧《瓦匠女人》入选“喜迎二十大”省巡演展演,开展文化惠民演出620场,群英馆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濠西书苑等16家单位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打造全新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做优做细基层网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关经验全国推广。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四大举措落实,扎实推进危化品、城镇燃气、自建房安全三项集中治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44.8%。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动能加快转换。营商环境提升年扎实开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6条”举措和十大提升行动,“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不断擦亮。行政审批全面实现“一口受理、一窗通办、集成服务”,市场主体住所申报承诺制、“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项目审批“前延”服务、“拿地即开工”等便利化举措积极推进。省内率先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四张清单”、企业信用“云修复”“掌上办”。举办南通企业家日活动,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张謇企业家学院影响持续扩大。科技创新战略稳步实施。健全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制定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全国综合排名上升3位。沿江科创带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完成首批75个创新试点项目揭榜。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8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启动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出台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预申报2612家、创历史新高,认定雏鹰、瞪羚企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182家、超前两年总和。启动实施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11个。召开首届南通质量大会。成立人才学会和人才发展集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育苗工程”,“人才新政3.0”效应放大。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在全省率先实现“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市县两级全覆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组建粮食集团。落实企业上市挂牌联席会议月度推进会等机制,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增IPO报会企业10家、再创历史新高。开展重点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推动企业加快提质增效。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开展“外资外贸企业大走访”活动,制造业使用外资总量全省第二,占比高于全省18.5个百分点。出台跨境贸易便利化30条和发挥出口信保作用稳外贸10条措施,累计建成7个省级海外仓、占全省1/4,南通跨境电商选品中心建成启用,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全省第一。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7个,投资额1.3亿美元、增长225%,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3亿美元、全省第二。

五是充分把握战略机遇,枢纽功能加速提升。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完成交通投资162亿元、增长55.4%。新出海口建设全面推进,通州湾三港池1#—3#码头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天海港码头建成投运,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运营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洋吕铁路、疏港铁路、内河航道整治等稳步推进。通道建设取得突破,张靖皋大桥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海太过江通道地方配套工程开工,苏通二通道桥隧比选工作快速推进。北沿江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沪陕高速扩建、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建设迅速展开。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经营许可获批。跨江融合更高水平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年度重点工作36项和重点项目60个。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加快,67.8%的新签5亿元以上外引内资项目(不含南通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和新设项目)、35%的新签产学研项目源自苏南、上海。与上海市崇明区、苏州市结对共建开展长三角生态环境合作。海安至上海芦潮港、宁波北仑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密度加大,吕四港至洋山/外高桥货运班轮正式开通。沿海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形成《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行动计划》,完成《南通市沿江沿海布局规划》编制,突出陆海统筹、向海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围绕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清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3+3+1”产业集群,推进重特大项目落户,洋口、吕四两大组团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六是协调推动城乡发展,城市品质不断优化。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加快中心城区高端资源集聚。93个老旧小区改造已全面进场施工,主城区任港路新村、虹桥医院片区等破旧片区更新进展明显。新开工安置房、城镇棚户区改造近3万套,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417套。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西站大道(一期)、江海大道东延等重点市政工程基本完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夏粮生产喜获丰收,种植面积359.2万亩、总产129.5万吨、实现“双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省“先建后补”唯一试点。启动15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提升工作。开工新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42个,年度计划投资105亿元。推进“政经分开”改革,农村产权市场交易项目5125个。培优扶强新型经营主体,8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225.6亿元、增长10.1%。新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形成10条“寻耕江海,‘乡’约南通”主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获国务院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督查激励。从严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省警示片新披露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扬尘整治“654”等专项行动,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9%,省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达98.2%,焦港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新增造林绿化2.5万亩,建成自然湿地保护小区4个。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持续推进。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下半年工作举措

下半年,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三三四”重点工作,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千方百计赶进度、补缺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奋力实现年度任务目标,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切实增强高效统筹能力。认真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科学精准高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开展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攻坚行动,完善平急转换机制,不断提高全链条疫情防控水平和能力,全力保障人流物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正常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化企业服务工作。继续抓好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完善问题解决闭环机制,切实提振企业信心,助力企业稳产、满产、增产。持续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用好“惠企通”平台,加快涉企专项资金兑现进度,推动更多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加大内需拉动作用。加快建设“四大商圈、两大集群”,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促进消费提档升级。举办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江海风情·夜南通”等活动,助力消费恢复发展。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活动,激活农村消费。促进合理住房消费,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召开建筑业发展大会,加快出台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建筑业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二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倍增。狠抓项目招引建设。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深化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机制,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四有型”人才项目、专精特新项目,举办苏南、上海投资促进活动、央企合作对接恳谈会,招引顶天立地的重特大项目和铺天盖地的科创型、人才型项目。围绕集团总部、高科技制造、研发中心、服务外包、金融、通籍企业家回乡投资等,加快招引企业总部南通基地项目。抢抓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窗口期,加大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持续健全项目建设会办协调、季度观摩点评等机制,加快实施225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中天精品钢、嘉通能源、金红叶纸业等已投产重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稳固工业经济基本盘。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跟踪879家新增长点企业和409个超亿元工业项目,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争新增产出超17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五大集群产值超7500亿元。加快培育基地型龙头企业,力争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加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建设,新认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要求,推进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制订《全面提升南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新政策新举措,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智改数转”,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000个、争创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25家。加快实施数字赋能,开展第二批星级上云企业培育,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业务数字化转型。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总部集聚区建设,力争新开工总部大楼项目4个。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重点单位,增强示范单位、重点单位要素集聚、辐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打造服务业示范品牌和江苏精品。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强化全市域统筹。落实“创新30条”,深化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充分发挥科创委高位统筹作用,加强科技工作统筹推进,构建一体化大科创推进格局。高标准推进沿江科创带建设,引导创新区、高新区围绕发展定位,聚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规划实施一批科创带协同区、拓展区。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大力推进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建立健全五级梯次培育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00家。深入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持续抓好“一室一中心一市场多平台”建设,加快3个优势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领军人才组建到位、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到位。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跨江科技合作,努力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增强区域创新协作黏性。落实好“人才新政3.0”,精心组织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展“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纵深推进“旗舰领航”行动,培育旗舰型标杆企业200家。

四是加快能级提升发挥重要支点作用。扎实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主体港区建设,做好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等前期工作;加快打造空铁枢纽,推动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尽快开工,加快张靖皋大桥、海太过江通道建设,抓紧推进南通新机场、如通苏湖城际、苏通二通道等前期工作。开通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稳步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疏港铁路、洋吕铁路、绕城高速等建设。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扎实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及各专项规划的落地落实,加快年度36项重点工作、60个重点项目推进。依托跨江合作园区,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每个县(市、区)实质性建立共建园区1个以上,招引来自苏南、上海产业项目150个以上。加快编制《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快沿海发展。落实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省实施方案、市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新落户超20亿元项目30个以上。推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重点项目建设,塑造“缤纷百里”滨海风貌。

五是加快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66条”举措和十大提升行动,对标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持续打造“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企业开办“全程不见面、材料免提交”、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容缺后补”等,持续丰富“标准化+一件事”场景,构建“一网通办”体系,实现交易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不见面”交易率保持在95%以上。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用好企业上市挂牌联席会议月度推进会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快乡村振兴基金、新兴产业母基金实质性运作,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力争再下降10个基点。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开展涉行政处罚企业合规治理,探索行政处罚告知承诺制度,优化免罚轻罚两张清单。深化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领域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综合执法新模式,进一步健全经济发达镇、基层“三整合”等管理体制。着力稳定外资外贸。更大力度突破重特大外资项目,充分利用中意、中奥以及海安台商产业园等平台,持续提升对外招商成效;深化外资企业大走访,推动存量企业增资扩股和提质升级。聚焦外贸保稳提质,千方百计稳住支柱行业、重点大户和主要市场。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联动发展,办好跨境电商选品会。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突围破局。推进通州湾、如东、启东等口岸扩大开放,支持新(复)开国际货运航班,加密海安—东盟国际班列。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积极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充分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作用,复制推广第二批12项制度创新成果。

六是加快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改造,高质量完成93个老旧小区改造,确保完成棚户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开工3万套安置房等任务。高标准建设美丽宜居城市试点项目,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建设海绵城市。优化城乡交通格局,完成虹桥路综合改造、工农路(二期)A标主体等工程,推进西站大道(二期)、通京大道北段快速化等跨区域快速通廊建设,新辟城际公交快线10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提升工程160公里,打造美丽农村路50条。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探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加快县城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布局,推动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县(市)试点。着力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管理,推动乡镇工业企业入园集约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803万亩以上,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争创全国试点。以“7+2”农业产业联盟为抓手,促进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力争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大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增美丽宜居乡村200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改善农村住房6000户以上。

七是加快塑造美丽南通品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臭氧污染专项整治,强化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推进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四源齐控”,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领先。加快推进区域治水工程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确保覆盖300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河道,建设幸福河湖360条。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地下水分区防治,加快建立危废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深入推进林长制,加快湿地保护修复,完成湿地修复3000亩,再建成自然湿地保护小区4处以上。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省警示片新披露问题整改,确保完成省级验收销号。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等集中收集处理率和处置设施利用率。整合市、县两级和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健全“1+5+N”监测体系。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主体功能设计并开展试运行。落实《近岸海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准入清单,实行分区管控动态调整。深化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常态化抓好长江禁渔工作。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美丽南通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稳步推进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行一策”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加大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推进力度,组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支持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年内盘活批而未供、用而不足和低效用地4万亩左右。积极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八是加快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兜紧兜牢民生底线。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尽力而为补齐民生短板,量力而行防止过度保障,确保民生保障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坚持就业优先,实施“就在南通”就业促进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开展新产业、新职业和新技能培训,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多举措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千方百计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增强低保、特困、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等保障力度,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支持多元主体开设公益普惠托育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质性推进一体化办学。放大“双减”全国试点成效,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积极争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纳入上位规划,推进“1+3”张謇文化特色展示区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围绕喜迎二十大,创排一批优秀剧目和美术作品,开展“南通这十年”成就展活动等,更大力度展现江海文化。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健全应急管理、综合减灾体系,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南通建设,依托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全面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各项举措,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