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 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4-07-29 17:06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各项任务部署,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全面向海发展,全力建项目、促生产、扩需求、优生态、惠民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执行总体顺利。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7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0.9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1%;外贸进出口总额1739.6亿元、增长4.4%,其中出口总额1125.1亿元、增长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列全省第1。

一是加固稳定增长基础,全市经济稳健运行。项目招引建设持续突破。新签约并注册超50亿元内资项目16个、超1亿美元外资项目21个。列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56.4亿元、超序时进度11.8个百分点。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06.7亿元、超序时进度10.7个百分点。有效投入小幅增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7.3%;全市民间投资降幅较去年收窄8.8个百分点。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29.6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6.4亿元。出台《南通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储备“两新”项目539个、预计带动年度投资超700亿元。消费活力不断释放。组织开展家电家装嘉年华、紫琅音乐节等活动,发放2000万元汽车等以旧换新消费券、12万张景区门票,打造“江海有情、南通有请”品牌。全市接待游客403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6.3亿元,分别增长32.2%、30.9%。持续推进“四圈两群”建设,南通中心项目主体封顶,大生众创街区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出台“通十条”房地产新政。外贸进出口增速回升举办3场“南通名品海外行”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近150场,3家企业获批二手车出口资质,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全省第一、为企业减免关税超1亿元。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主导产业规模壮大。出台《南通市“616”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上半年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921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增长7.2%。科创动能加速集聚。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签约揭牌,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南通分中心获批设立,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1219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出台《“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实施18个“揭榜挂帅”项目。新招引科创项目791个,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922项,培育入库创新型中小企业475家,新增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18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家企业入选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服务业平稳发展。新培育中科基因生物科技、益诺斯生物科技、中天互联等一批服务业领军企业,形成营收超百亿服务业集聚区9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力,新增上市公司1家,新增直接融资644.8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2.2%。

三是持续推进跨江向海,战略任务稳步实施。谋划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在沪举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沪通科技合作对接会、南通投资环境说明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等活动,签约一批产业类、科创类跨江合作项目。启东、崇川、海门等与上海、苏南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交流合作。一体推进跨江向海发展。深入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行动”,上半年与上海购销额达2751.5亿元、占比9.1%。新签约并注册来自上海、苏南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5个。放大与上海港联动接卸模式效应,沪通港口“同港化”进程加快推动。“跨域通办”范围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全覆盖。苏通二通道通过环评审查,海太长江隧道主线用地(南通侧)获批。研究制订《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编制《南通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年度20个重点事项、15个重点载体平台、64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构建完善水运体系。横港沙10万吨级粮油泊位、金牛码头区码头一期工程等加快建设,小庙洪上延航道工程(二阶段)完成施工招标,国信LNG码头施工图获批。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东灶新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有序实施。上半年南通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8亿吨。

四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建管更加精细。制定《南通市城市更新办法》,老旧小区改造、破旧片区更新、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有序实施,老旧燃气管道、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更新。“两节点两通道”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顺利推进。推动1251个小区累计建成垃圾分类亭房3282个。探索构建“轨交+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系统,累计投放共享单车3.5万辆,开通7条“就医、通学”等定制公交线路,新增各类公共停车泊位1830个。市县发展联动并进。绕城高速、洋通二期、宁通扩容等工程加快实施,深南路大桥、太平路大桥、滨江绿道先导段等工程全面推进。省级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实现全覆盖。创成2个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6个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通州湾院区开诊启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133个行政村入选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4.9万座农村户厕改造完成,6183户农村住房得到改善,248.9公里村内道路建设完成。农业技术服务分中心实现涉农县全覆盖,海安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市夏粮生产面积359.8万亩、单产375.5公斤、总产超27亿斤。

五是深入推进改革举措,开放发展能力增强。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盐业公司股权调整、文旅集团重组运营。全面运用“南通市公平竞争e审查”信息化系统。在林业、规划、公共场所卫生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服务。开展“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探索建立南通家纺电商主体信用监管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布“万事好通3.0”政策举措。上线“惠企通”2.0版,汇聚各级政策4326条、兑现资金11.6亿元,办理企业诉求169条,为6839家企业集中展示产品9511个。为2010家经营主体免罚轻罚1.39亿元。实施企业开办“线下一站式、线上全链通”改革。新增经营主体5.73万户、总数超127万户。开放功能更加完善。扩大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试点适用范围,通洋通用码头货物出口航线通达41个国家和地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水果指定监管场地获海关总署批复。

六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美丽南通取得新进展。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完成949个污染防治攻坚工程项目、完工率达73.2%。完成水泥、铸造行业130家企业综合整治,淘汰国Ⅲ、国Ⅳ标准柴油货车1551辆,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全省领先。55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98.2%。实施30个农田排灌系统改造项目、10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89.2公里,农村污水治理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广泛推行。印发《关于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146家企业整治提升工作。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147亩、闲置土地852亩,弹性供应工业用地46宗、1515亩。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81万千瓦、占比超过60%,如东100MWh重力储能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扎实开展中央、省环保督察和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严格落实长江禁渔禁采等工作,海门青龙河整治成为全国沿江治理新典范。推动《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立法,4起案例入选全省典型。健全沿江沿海生态带管护机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亿元。

七是统筹推进民生实事,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民生实事扎实推进。49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和20项市级民生实事项目按序时推进实施。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在省内率先建成“精准就业平台”,新建36个“家门口”标准化就业服务站,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减轻企业失业保险负担7.3亿元,为934家企业提供51.2亿元“苏岗贷”资金支持。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3万人。发放城乡低保金1.6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3.8亿元,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住院医疗费用保费人均标准提高至每年150元,补充医疗保险中重大疾病目录扩展到95种。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出台2024年版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细化明确14个领域、31类、93项服务项目。25个城市社区助餐点完成改造、部分投入运营。新增普惠托位2000个,创成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教育“双减”试点工作成效获全国推介。31家医疗机构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实施“南通有戏”艺术精品引进工程。新增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家、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15支。张謇唐闸近代工业遗存保护项目、如皋东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项目库。成功举办全国女排冠军赛、中超联赛支云、CBA江苏队、2024南通马拉松赛等赛事。社会大局平稳有序。完善市域治理现代化监测预警运行管理办法,“一站式”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4.6万件,群众安全感达98%以上。持续排查整治重点行业及重大事故隐患,闭环整改533个重大隐患问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9%、9.1%。非法集资案件数下降12.5%。开展“保交楼”集中攻坚,推动11个项目列入融资支持白名单。深入开展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和重点领域矛盾攻坚化解,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率、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居全省前列。

总的看,上半年全市各项年度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长动能仍不够强劲。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建筑行业总体形势不景气,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对此,我们将保持清醒认识,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改进。

二、下半年工作举措

下半年,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稳生产、扩消费、攻项目、增动能、防风险,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破解难题,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完成年度任务、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一是加力扩需求增信心。改善发展预期。深入落实国家、省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抢抓“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支持。优化“万事好通?惠企通”平台功能,推动企业便捷享受金融、财税、土地、科技等政策。深化服务经营主体大走访,推动760家工业新增长点企业全年新增产出140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全年新增“四上”单位不少于1800家。提振市场消费。扎实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实施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新购补贴”联动政策。举办“欢享江海?乐游通城”等活动,加快9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南通中心及早开业,持续健全县域商业体系。落实“通十条”,加快打通“房票安置”“以旧换新”堵点卡点,推进改善型住宅建设,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扩大外贸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不少于1500家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承保规模,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办好南通名品海外行、第三届跨境电商选品博览会等活动,引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原产地规则,强化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产业园和出口品牌建设,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是全力抓招商攻项目。狠抓重大项目招引。围绕“616”产业体系建设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编制产业招商目标企业表、重点咨询机构表和招商平台表。深度对接“四所五行”等重点招商合作伙伴,持续链接高端资源、拓展招商信息渠道,确保全年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不少于450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不少于100个。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项目建设督查推进机制,按季做好市重大项目清单滚动编排,强化用地、环评、用能等要素保障和重大问题协调,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确保计划新开工省重大项目三季度全部开工,力争省市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等支持领域,谋划储备一批成熟度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持续梳理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鼓励民间投资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参与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促进民间投资稳步增长。拓展主权财富基金、QFLP等外资新渠道,鼓励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再投,全力稳住利用外资规模。

三是持续优结构增动能。广泛汇聚科创资源。高质量办好2024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等活动。实施“千企百校百场”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力争全年新增省“双创”人才50名。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东南大学海洋研究院实质性运作,促进省船舶海工中心、省光电技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招商,力争年内新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40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500家以上。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0家、净增有效发明专利1万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研究制订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聚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轻纺、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焕新,力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0%以上。制订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强“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全年千亿级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新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星级上云企业力争达2500家。提振发展服务业。积极招引优质服务业项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升级。力争全年新开工服务业项目80个以上,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30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60家、“两业”融合重点单位70家。

四是坚持抓战略促融合。深度实施跨江融合。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等五大行动,加快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双向”融合。编制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方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放大南通“好通”优势。推进北沿江高铁、张靖皋大桥、海太长江隧道等工程建设,推动苏通二通道大临开工建设,加速沪陕高速扩容、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建成通车。稳步推进南通新机场前期工作。落实“水运江苏”建设要求,加快连申线航道南通段“三改二”、通扬线航道如皋段前期工作,推进东灶新河、通扬线市区段等工程建设。推进全域向海发展。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积极构建“4+2+X”产业体系,力争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8%。支持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涉海科创平台建设。以中石油新材料、华峰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为牵引,培育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

五是加快靓城市美乡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以旧换新”、改造更新。稳步推进47个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成南川园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打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收官战。深入实施“12654”精细化管理工程和市容秩序提升行动,全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加快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推进省级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示范储备项目培育和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工作。建强“4+7+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06.3万亩、产量不低于343万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序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提升,推动247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完成150公里农路建设、36座危桥改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是深入促改革优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开展“政经分开”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实行弹性年期出让土地,推动2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万事好通3.0”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加强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畅通经营主体对隐形壁垒的投诉渠道。推广“通科贷”“通知贷”等细分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一企一照一码”改革。健全开放发展功能推进通州湾港区、如东口岸扩大开放配套设施和拟开放码头建设,加快南通兴东国际机场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制订实施《促进南通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升沪通通关一体化水平。

七是扎实优生态提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统筹臭氧、PM2.5专项整治,及时完成年度1297个污染防治攻坚工程项目,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实施432个水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73%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省定目标。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探索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推进家纺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加快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推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如东国华、启东林洋国家大基地项目和6个国家级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探索多样化生态环境修复方式。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建立市场化推动资源分配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强化绿色金融政策运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八是切实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富民增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深入落实富民增收任务举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扎实推进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全域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持续巩固“双减”成效。落实“一老一幼”整体解决方案,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构建新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万人以上。繁荣发展文体事业。举办“全民文化季”系列活动,推动江海澜湾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洲际梦幻岛等4A景区创建。启动张謇唐闸近代工业遗存保护项目,建设野生动物园(二期)、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园等项目。办好“高峰杯”击剑公开赛(南通站)、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全力以赴做好“保交楼”“保交房”,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成债务管理三年攻坚任务,加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长效动态管理,确保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